loader

當前兩岸產業合作 的新形勢與挑戰

Foto

兩岸官方往來中斷,政治上冷處理,一般預測兩岸經濟也會隨著降溫,但從今年1~6月統計數據表現來看,似乎影響有限,兩岸貿易總額827億美元,仍占國內進出口貿易總額三成左右,台灣6月份貿易訂單高達403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來自大陸,台灣對中國(香港)的出口由於iphone 8效應及HTC,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349億美元,是政府今年能夠「爭3保2」的最有力的基礎。

 陸資來台投資方面,106年1~6月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67件,較去年同期減少14%;投資金額約1.54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2%,件數與金額變化不大,至於台灣對大陸投資方面,今年1~6月對大陸投資為258件,較上年同期增加113%,投資金額約41.9億美元,較去同期增加約2%。看來政治上的「維持現狀」正在經貿投資往來上落實。

 隨著整體實力的消長和經濟發展的趨勢,兩岸的經濟合作也面臨了新局面,首先,新政府經濟政策調整,由「新南向」政策領軍,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經濟互動,擬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大陸單一市場的現象。台灣與大陸企業合作,由過去公權力主導的局面改為以大陸市場為核心、非公權力的民間合作模式,產業亮點則推動5+2+2+1等創新產業。

 大陸當局則多次宣示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政策方針不變,並著眼推動「十三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雲計畫發展」及「健康中國2030規模綱要」等。

 第二、台灣具優勢的電子訊息產業與大陸廠商面臨競合關係。去(2016)年,台灣716家核准在大陸投資的上市公司當中,電子訊息產業認列的大陸投資收益達2,400億元,佔台商上市公司在大陸投資總收益3115億元的77%,投資收益創歷年新高。

 但是,大陸半導體去年產值高達1.95兆元新台幣,與台灣2.43兆產值相比,差距不到5千億,台灣的領先優勢拉近中;在面板產業,大陸京東方的產能與市占率在去年超越台灣,鴻海急於3月初在廣東增城設第10.5代電視面板8K廠,企圖在2019年量產搶回優勢;聯發科今年一、二季淨利與毛利率雙下降,一方面與中國移動手機雙卡雙4G跨領域合作,另一方面積極參與5G標準制定遇到障礙,面對大陸競爭對手海思、展訊的追趕,形勢嚴峻。

 第三、兩岸產業合作互補現象頻繁。從歐菲光與宸鴻相互投資持股,一是專注大陸智能手機市場,二是專注Apple等歐美市場,前者著重前段塑膠薄膜觸控和光感測模,後者側重玻璃觸控和後段貼合服務,市場面、技術面均呈互補,為了對抗共同的競爭對手業成GIS─Apple供應商,拋棄過去專利訴訟成見,攜手合作抗敵。再從大陸立訊與台灣聲學元件龍頭美律的策略聯盟來看,立訊提供美律大陸市場,美律則提供高技術與人才,雙方合作強化彼此的競爭力,也強化了市場與管理。

 第四、母、子兩公司兩岸雙掛牌趨勢明顯。在大陸證券市場高本益比的磁吸效應下,去年在上海A股掛牌上市的匯頂科技,連續20根漲停板,市值人民幣760億元一度超越母公司聯發科市值,今年聯發科公開收購絡達科技,擬與聯發科IoT部門整併後,到大陸掛牌上市傳言不斷,另一家亞翔集成母、子公司分別在兩岸掛牌,帶動兩邊股票互動連漲。

 最後,被英美智庫評比世界前10名的台灣軟硬體人才素質,面臨了大陸廠商以優渥的條件挖角,是台灣企業不得不面臨的課題。整體戰略上,台灣與大陸在總體經濟與專業代工的策略、角色不同,以台灣代工的競爭優勢,可以充分參與大陸的產業供應鏈與技術支援,並與大陸廠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至於兩岸廠商在歐美市場的競爭,基於分散供貨來源的前提,台廠優勢一時也不至於被大陸取代,如何提昇本身競爭力與技術含量,在全球化浪潮下順利轉型升級,不被邊緣化,恐怕才是台商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