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經濟部統計,去(105)年我國中小企業目前有140萬家左右,就業人數約881萬人,占全部就業人口78%,中小企業出口總額約1.423兆元,營業額則高達11.76兆元,佔全部營業額的三成左右,尤其在服務業,中小企業家數佔比高達五、六成以上。
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非常特殊,從60年代台灣工業化初起,從日本商社、到美國公司等外國企業找上門開始代工,到70年代配合美國零售業革命超大型的購物中心竄起,台灣中小企業成了最廉價的低成本供應商,也是最堅實的支持者,中小企業最大的優勢和本領,就是快速配合、回應了市場的需求,加上長期累積的製造業知識Know-how和誠信交貨,讓MIT在國際市場贏得了一定的聲譽。
隨著市場國際化、全球化趨勢,市場「贏者全拿」的現象益形普遍,台灣的中小企業也正面臨嚴峻的競爭形勢和挑戰,一來第一代創業者退休在即,二代接班意願和專長屬性的問題,二來競爭者眾多,毛利率呈逐年遞減狀態,三者製造業人才斷層和外流現象日趨嚴重,四者中小企業無法伴隨國際客戶的高速成長腳步,面臨中、韓等國家產業規模化和產品低價化的競爭,需要上下游整併來發揮企業綜效。
國發基金為振興投資、帶動國內產業成長動能,於去年7月即編列新臺幣1,000億元設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希望扮演投資的火車頭,帶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創造就業機會,引導民間資金投資。成立一年多,上個月甫通過首件案例─認購如興公司普通股8千萬股,投資金額近15億元,助如興併購香港玖地公司,晉升為全球第一大牛仔褲製造商,可強化研發與設計能量及轉型為ODM廠,提供一站式高品質服務,為台灣紡織產業爭取完整供應鏈的發展機會。
國發基金創新轉型基金投資標的不限產業別,也不分公司規模,然而,如興增資後資本額近85.23億元,與最需要鼓勵創新轉型升級的對象─中小企業似有所不同,頃聞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積極規劃從1,000億元的創新轉型基金中建議提撥100~200億元專注於「中小企業」的創新轉型基金,目標確屬明確、易懂,足以展現政府全力挹注中小企業的決心與施政立場,也與國發基金有所區隔。
國發基金是中大型企業創新轉型的資金挹注者,而中小企業的輔導、發展和創新轉型升級,可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擔綱,扮演中小企業創新轉型的孵化器、變速軸及加速器,「中小企業創新轉型基金」專注於中小企業的合併、收購、分割及創新轉型計畫,讓中小企業因應新的情勢與環境,隨時因應國際客戶的需求提升競爭力,和國際技術及市場接軌,才能追得上全球化的腳步。
不過,中小企業資金普遍不足,融資貸款不易,創新轉型基金對中小企業個案的投資金額,建議可以提高到被投資事業實收資本額的三成,不需要受限於國發基金的兩成上限,單一個案的累計投資總金額也可以放大到總投資額度的20%,對中小企業較具實益。
政府除了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及5+2+2+1等新興策略性產業,並以「創新、分配、就業」作為施政主軸,任何投資案都會著重在促進民間新的投資份額、創造就業機會,以中小企業佔全部就業人口的比例高達八成,政府施政無法忽略這群中堅企業和隱形冠軍,在競爭浪潮下,即使無法創造新趨勢,也會迎頭趕上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