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

Foto

貿易是一種最基本的經濟活動,人類必需生產才能消費,才能生存。貿易可以利用自己生產的貨物來換得自己不生產的貨物來消費,以致增加個人的消費品,和個人的經濟利益。同樣地,貿易也可以讓整個國家用本國生產的貨物來換到本國不生產的貨物來消費,以致增加整個國家的消費品,和整個國家的經濟利益。貿易的利益不但富裕的國家可以享受,貧窮的國家也可以享受。一個國家或一個居民,不論窮富,如果增加貿易在生產的百分比,一般來說,從貿易得到的利益會增加。本文試圖討論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讀者或會聽到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批評中國把貨物賣到美國,與美國國內生產的貨物競爭,以致一些美國的工人失業。其實,從中國進口美國民眾要買的消費品是對美國的民眾有利。而原在美國生產同樣貨物的工廠應當從事生產其他在美國便於生產的貨物。

 根據筆者著書《中國經濟轉型》表17.1,的資料,從1952年到1978年中國對外貿易(指進口加出口)的數量十分少,只由19.4億增到206.4億。自從1980年中國對外開放政策施行以後外貿的數量大增。根據2016年的《中國統計年鑒》表11-2,從1980年開始的每5年直至2015年,中國貨物進出的總數量分別是570.0,2,066.7,5,560.1,23,499.9,39,273.2,116,921.8,201,722.1與245,502.9億元人民幣。1980年之前中國外貿數量小的主要原因是錯誤的外貿政策,政府制定了過高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1980年我第一次回國時,美金1元只能換得2元人民幣,但是2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低於美元,結果無人肯拿出1美元來換2元人民幣。這是因為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高估,美元的需求過於它的供給,中國公民不能在市場用2比1的價格來買到美元。1985年以後中國政府逐步提高美元的匯率,當時筆者擔任趙紫陽總理的經濟顧問,曾參與建立逐步增高美元匯率的政策。詳情請參看《中國經濟轉型》17.3節。提高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政策從1986年開始,直到1994年完成。1994年以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同時中美兩國的貿易便能在一個自由貿易的市場進行。

 1980年之前中國政府不但施行了錯誤的匯率政策,還把整個市場物價控制,從最基本的食品開始,貨物的價格由政府決定,政府認為把食品價格降低便會提高民眾的福利,而不瞭解把價格降低,對該貨物的需求便會增加,對該貨物的供給便會減少,以致供應小於需求。結果政府只能把最基本的消費品,如米和布,用配給制度分配給居民。同樣地,把美元價格低估導致美元的需求增加,供應不足。政府只能把有限的美元配給與少數政府指定的單位。

 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數量與它的GDP有關。GDP越大,亦即國內的生產量越大,可出口的產品便會越多,同時對進口貨物的需求便會越大,以致外貿的數量(進出口貨物的總價值)越大。從1995年開始,中國的GDP和外貿數量兩者的關係可以用下面的數字簡單的說明。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6》表1-2,在1995,2000,2005,2010 與2015年,中國的GDP分別是 61,340,100,280,187,319,413,030 與689,052億元人民幣。在這5年進出口總額已在上面列出。結果在這5年,進出口與GDP的比例分別是23,500/61,340=0.3811,39,273/100,280=0.3916,116,922/187,319=0.6242,201,722/413,030=0.4884與245,503/689,052=0.3563。雖然二者的比例每年不是固定,但是從1995年到2015年共20年的整個時期二者之比總不會低於35%。再者,1995至2015共20年的整個時期GDP的增長率是689,052/61,340=10.42倍。在同一時期,外貿的數量增加到245,502.9/23,499.9=10.45倍,與前者幾乎相等。

 從上述的資料,我們可以預測中國的外貿數量會與中國的GDP同時增加。一般學者認為2015年後的10年,中國的GDP每年的增長率大約是6.5%,中國外貿的數量將會同樣的增加,因此,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將會繼續提高。增加外貿的現象是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政策的一個重要環節。在2015年,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計算,中國的GDP總值,以購買力計算,已超過美國。中國對外貿易數量同樣的提高是中國在世界經濟地位繼續提高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