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關於鋼鐵減產 G20國家先得要度小月

Foto

於2009年金融海嘯發生以來,主要國家即透過政策協議與共同認知,先後推出中、美兩強的G2諮商與全球二十大國的G20會議;必須有相互扶持和切磋砥礪,才能爭取政策的醞釀時間,還要搭配聯合發動的實際作為,好拉拔出綜合效果。

 目的無他,就是要避免貿易和投資形成的預期萎縮,會讓投機性資金從全球各處搶先逃離;甚或因為各國貨幣的競相貶值,一發不可收拾之下,終而造成全球經濟的瞬間崩跌。在第一時間即開始運作的,諸如數量寬鬆(QE)的非傳統貨幣政策,就是藉著跳脫金融貸放體系,改由中央銀行引導資金的流向來做支撐,以避免市場上的恣意拋售和套現,進一步會像是雪球滾動般,造成投資人信心的全面潰散。

 然而毫不保留的挹注救援,可是不行的;一旦金融市場缺少富含有想像力的題材時,是絕不可能招喚得回要持股、買債的信任感。主要國家之間,必須遵守漸進、輪替的交叉掩護,甚至讓彼此的行為準則產生對立矛盾;正像是潮汐起落一般的節奏感,才能讓這一緊一縮的衝突釋出能量。有了利益想像與風險波動,才能牢牢扣住千千萬萬投資人的噬血性格。

 撫今追昔,於2010年在漢城舉行的G20會議,則是採取財政的共同擴張;當時的台灣,順勢推出每人3,600元的消費券,而在中國大陸,則開始了家電下鄉和鋪天蓋地的高鐵建設。因為有電器、住房與高鐵建設的需要,在中國大陸的鋼鐵產能,必然有增無減。

 幸運的是,因著全球氣候連番的異常現象,減少排碳的京都議定書也陸續在各國得到簽署認可;於2016年的杭州峰會上,關於鋼鐵去產能化與產業升級的必要努力,更得到與會各國的踴躍支持。然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川普總統正挾其無與倫比的群眾魅力與另類的經貿高論,卻意欲翻轉自二戰以迄的全球經貿體系,包括執意退出京都議定書和跨太平洋經濟協議(TPP);甚至不惜要終止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裡的成員身分。於2016年的大選期間,川普即以「美國優先」的訴求,輕易囊括工業州的大票倉;反觀喘息稍定的日本,安倍首相希冀以貶值和通膨的雙元策略,以廉價出口來帶動新一輪的投資形成。

 在這樣的氛圍之下,美國和日本自然不願意減少其鋼鐵產能的。也因此,於上個月底在德國漢堡正式展開的鋼鐵減產協議,中國和美國代表雖然擔任起大會副主席;同時由G20國家經過一年的磋商,也草擬出鋼鐵減產的建議案。但有著美國與日本的堅持不做退讓,大陸與會代表順勢做出主張,於原本的承諾之外,不做單方面的退讓;必須等待共同意願的出現,以集體協商提出完整的減產規劃。

 早在80年代初期,因為兩次石油危機之後的消費緊縮,美國鋼鐵業即裁撤約三分之一的總產能。此際川普做為政治素人還得要鞏固其影響力,因此擴大高薪就業與企業獲利,自是寸土必爭。反觀眼前的中國大陸,面對川普「買美國貨、雇美國人」的步步進逼,謹防在鋼鐵產業的讓利,會被趁勢得寸進尺,也是裡所當然。如此一來,在杭州峰會上以「鋼鐵減產、排碳減量」的包覆式戰略,構想自始美好,卻也只能以暫時卡關來做收場。不過,中、美、日、澳洲和印度以外的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歐各國與加拿大,關於產能開放監督以及各成員國家取消保護與政策補貼的議題,依然慶幸會前提案能夠獲得出席代表的同意。

 一步一腳印,畢竟羅馬也不是在一天之內所造成。關於鋼鐵去產能化與排碳減量的議題,權且度度小月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