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港澳兩地經濟優勢明顯減弱,以及粵港澳融合停滯不前的情況下,香港作為國際化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的作用沒有發揮到位,未能為中國經濟發展發揮應有作用。中央此時將香港劃入大灣區發展就是希望藉此進一步釋放香港的潛力,促進珠三角地區實現真正的大融合,以帶動中國南方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而當下,香港能否把握住自身優勢並進而發揮出來?
向大灣區輻射香港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不同於傳統的珠三角經濟圈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概念,更為著重符合國際灣區經濟的大區域發展概念和內涵,在發展成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等國際性經濟、金融樞紐的同時,於灣區內形成不同功能的發展區域,刺激和推動地區、以至全國經濟的發展。而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港口和主要金融中心,在融入大灣區發展時可善用其傳統優勢,藉融合的機會推動經濟再創繁榮。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於於4月19日至21日率團考察大灣區城市群中的6個市,其間梁振英與廣東省的官員都表示,大灣區發展推得很合時機。這是因為港珠澳大橋和粵港高鐵都將在一年內開通,打破僅以虎門大橋連接珠江口東西部城市的局面,擴大香港金融、貿易、物流、服務業等行業輻射範圍,也令珠海等珠江口西部城市可以更方便地通過香港連接世界其他國家。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的經濟制度奉行西方資本主義,一直是一個非常開放自由的國際化城市,與眾多國家和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繫,故在國際上有著豐富的溝通經驗。香港可藉此優勢,成為大灣區內的「超級聯繫人」,為其他區內企業「走出去」和把國際資金、技術等「引進來」提供便利和服務。
幫一個人,賦其魚不如賦其網。現時,北京中央從給香港送優惠、送遊客到送一個發展的平台,香港應見機而上。作為國際主要的金融中心,香港可在大灣區內發揮傳統的金融業優勢,一方面可利用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廣州南沙這幾個自貿區所提供的機會,把高階金融服務業引入珠三角地區,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粵港兩地資本市場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香港與國際接軌的金融、會計、管理、法律等制度,是大灣區其他城市不具備的體制優勢,加上在國際化專業服務和建立國際商業網路上的經驗,可為大灣區內企業對外投資、融資、併購和發展國際貿易提供平台。同時透過合作,香港可以進一步鞏固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的地位。
以大灣區作為「漁網」
雖然近年香港的港口、貨運、物流業務有被內地和亞洲其他城市超越的危機,但是未來大灣區內港口貿易的潛力巨大,加上交通網路漸趨完善,香港在港口貿易、航運上的傳統優勢有望被再次啟動,並為大灣區內其他城市提供航運金融、保險、船舶租賃、仲介、海事仲裁等的服務。在航空運輸方面,香港已是國際主要的航空樞紐之一,而廣州白雲機場則是中國大陸三大國際樞紐機場之一,兩座機場有望在未來發揮協同效應,帶動大灣區內航空業、物流業的發展。
綜觀全球各大灣區經濟體,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形成了區域分工、錯位發展的模式,以避免城市之間出現惡性競爭。例如舊金山灣區,具有作為美國西岸金融中心的舊金山,與世界創新高科技中心矽谷;東京灣區則有新宿和千代田兩個中心。因此香港在融入大灣區時,需要找準自身發展的定位和強項,捨棄部分已失去優勢或非優勢產業,才可以配合大灣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整體發展規劃。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認清大灣區對自身的意義,使這張網真正能讓自己年年有魚。
本文來源:《多維TW》月刊018期
圖片來源:Getty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