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從李嘉誠自中港撤資 談政商關係與資金無國界

Foto

香港富商李嘉誠近幾年持續自中國大陸及香港大舉撤資,變賣地產與股權,估計套現超過2,000億港幣,轉進歐洲(尤其是英國),收購資產達5,000億港元以上。此一撤資行為,引起中港學者與媒體的普遍關注。大陸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庫」於2015年9月發表了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對李嘉誠此舉大肆批判(以下稱「批文」)。此文的論點雖然中港大多數輿論並不贊成,但李嘉誠在壓力下,於9月底對撤資指控作了3頁的回應。李嘉誠在香港的標誌性建築-中環中心於去年10月間成功脫手後,香港媒體刊登了李嘉誠一篇針對各界指責其撤資的公開回覆文(以下簡稱「回應文」)。

 「批文」與「回應文」之爭論,涉及對政商關係之解讀、利潤之本質、資金無祖國,以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等議題,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在這些議題上也存在類似的爭論,故雙方的論點值得國人參考與省思。本文限於篇幅,只談政商關係與資金無國界兩個議題。

對李嘉誠撤資的批判

 「批文」指出中國大陸為了實現「港人治港」,對香港的菁英(含華商領袖)採取「招安」政策;故而李嘉誠(以下簡稱「李」)在大陸地產業所獲得的財富,許多來自大陸政府權力的扶持,並非來自徹底的市場經濟。換言之,李之財富是靠政府支持,以及良好的政商關係才獲致的。基於此,李「不顧念官方此前對其…大力扶持,在中國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不停拋售,…其道義的高點,已經失守」;故而,「批文」認為李不能「合作時借權力,賣出時說市場」,「不宜想走就走」。

政商合作是生意

 李在「回應文」強調他只是一個商人、生意人,不是道德家;並點出「賺錢是生意人的根本價值」、「不賺錢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但「做生意要遵從雙方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則」。「回應文」進而說明他在大陸投資,選擇與官方合作,自己雖然獲利,但也幫大陸帶來了資金、技術與人才,促進了大陸的發展,官方「在政治上同樣獲得巨大的回報」,故雙方「可以相互感恩,但是互不相欠,這就是生意」。

 「互利的政商合作,是一門生意,互不相欠。」壯哉斯言!值得國人參考省思。的確,政府的公共建設與經濟發展,一定需要企業家的參與;但是企業家的參與動機,必然源自利潤。雙方互惠互利、達成雙贏,不只是市場經濟中買賣雙方達成自願交易的基礎,政府與企業欲順利合作,推動公共建設、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也必須遵循此原則。所以,政商合作若是在雙方合意下達成協議,並據此推動,那本質上就與一般商場上的「生意」無異,沒有必要以「有色眼鏡」觀之。

 台灣在1970、80年代,決策官員時常強調「與民興利」,以及政府部門「不要害怕圖利私人企業」,終造就了台灣傲人的經濟發展。遺憾的是,與民興利的作法自進入21世紀以來逐漸式微,社會上對任何政商合作案,普遍以有色眼鏡、放大鏡檢視之,視圖利私人為弊端,以致公部門畏於興利,只思防弊。此一趨勢不僅窒礙了有賴政商合作的公共建設案,也嚴重斲喪了民間部門的活力與生機。

投資應立基於經濟考量

 對於外界所不能諒解的撤資,「回應文」首先說明中國歷經多年的快速成長,在未來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但是商人除了增值之外,資本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因此李由當年的投資大陸改為現今的全球佈局。此文進而強調:正常的商業決策,應該是基於「純粹的經濟考量」;並指出「有正常的政治氛圍和良好的商業環境,就不會存在誰跑不跑的問題。存在這個問題,恰恰就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又「回應文」雖然強調營利,但也認同商人應回報社會(李在大陸與香港曾有許多捐獻)。惟文中強調商人須先贏利、賺錢,才有能力去做善事、回報社會;並指出商人回報社會的方式很多,但「以虧本去補貼國家和政府」是荒謬的作法。「回應文」在後邊進而主張不要讓商人去承擔國家的政治責任,應讓「商業的歸商業,政治的歸政治」。

資金無國界

 香港過去在全球各經濟體中,以經濟自由度最高、資本主義色彩最濃厚著稱,李長期居住於此地,故「回應文」的自由經濟思想味道甚濃。基於同樣的原因,「批文」刊出後,雖獲部分輿論的認同,但大多數香港輿論,甚至部分大陸輿論,並不贊成「批文」對李的「道德綁架」,也不反感李從大陸撤資。多數輿論認為在以法治為基礎的自由市場經濟中,任何人應都可「在商言商」,有選擇在哪兒投資的權利和自由。許多輿論也都指出,商人或資金擁有者只是現實的逐利者,因此與其跟他們談道德、擔心他們跑不跑,不如回頭檢討本身經濟體究竟出了甚麼問題。最後這句應該「反躬自省」的說法,正與「回應文」所言「若存在資金跑不跑的問題,必是導源於政治氛圍與商業環境並不正常」互相呼應。

 在資金的跨境移動已趨近完全自由的今天,資金在國際間頻繁移動、追逐利益,已成不可逆的常態,故有「資金無國界」之說,甚至衍生出對「商人無祖國」之批判。「批文」與「回應文」的交鋒,主要即是聚焦於商人應否愛國之議題上。在資金無國界之客觀現實下,飽受資金外流之苦的國家或經濟體,依上述討論,所該做的,不應是阻礙資金的外流,而是反躬自省,檢討本身的政治氛圍與商業環境是出了哪些問題。

台灣亦應反躬自省

 台灣近十多年來,不只國人的國內投資意願低落,企業對外投資者眾,而且在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的全球排名近乎墊底,以致國際收支帳上的直接投資淨額多年呈現赤字,金融性投資也持續呈現淨流出,故台灣不折不扣是個資本與資金外跑嚴重的國家。以上李嘉誠自中港撤資所引發的爭論與政策涵義,極值得供台灣各界省思與攻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