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前瞻與專業 為國家方向機制定調

Foto

中央與地方的分工,跨專業與跨部門的整合很重要。營建署及內政部不太可能單打獨鬥,需要結合防災、農業、水利等許多不同的專業。要怎麼落實,我們的期許是什麼,是我今天要闡述的重點。我們今天都要忙著解決昨天的問題,氣候變遷、少子化、老人化的觀點都會影響國土利用、交通概念與都市概念,但今天沒有談是因為我們都清楚他們歸屬在不同主管機關。

亡羊補牢需跨專業智庫

根據過去經驗與觀察,發現一些為難之處,例如:把八百萬人塞在桃園以北,若框架不架設好,將會產生城鄉差距問題,這些大原則由誰來定?不該僅是內政部營建署。桃園航空城的規劃,我個人持保留態度,因為旁邊閒置的工業區一堆;淡江大橋要蓋了,對面有一個一期、二期空地。這其實是一件衝突的事情,為難之處就是到底誰來寫指引綱領(guidelines)。包含高鐵通車,整個發展規模改變了,並沒有反映在國土使用上,行政中心到底要不要遷到中部去,用什麼命題、又由誰來命題?中科、南科的缺水問題,先前在政府部門不好講,講了以後問題是後續要做什麼?

曾經請營建署計算土地容受力、土地乘載力;北、中、南、東各可以承載多少人,應該是整件事情的基本原則,如今北台灣算出來了,其他地方沒有動靜;而算出來後,後續我們要做什麼?過去經建會寫了一本氣候變遷報告,也劃了災害潛勢圖,作為規劃使用,但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資訊中心已經把國土規劃資料整合成一個資料庫,內政部手上也有好多的資料庫,如何讓資料說話,如何讓資料變成一個政策、決策的依據。後面應有許多的專業支撐,但是在目前政府運作裡面是看不到的。過去國發會、營建署對話狀況並不好,又牽扯到其他部會,未來在《國土計畫法》的執行,行政院需要有一個定調機制。如先前所說,那幾個大的命題是誰要來命,否則國發會、營建署也很難執行。各部會間協調遠比想像困難,本位主義的想法嚴重,當初大埔案鬧得不可開交時,請營建署向工業局拿工業區資料都有困難,部會之間有衝突時,到底誰要來做決議? 合作、溝通常常陷入僵局。所以,如何把更大、更上位的東西加入,才能突顯這部法的重點。少子化、老人化、節能減碳都沒看到,我們真的需要將之融入在計畫法中。

我們可能需要一個跨專業的智庫,把政府的腦袋找回來。這部法如果前面的命題沒有談,最終可預想將與《區域計畫法》沒有差別;國家的大方向,對國家土地合理的使用與期許到底是什麼?這方向是欠缺的。資料的品質與尺度也非常重要,問題是資料庫的資料夠細緻嗎?例如,海岸線的沖刷問題,交給水利署的話則會被限制在海岸以內思考,這樣的東西到底是誰要來告訴營建署?我們應認真思考,既然對這部法有這麼高的期待,應該協助建立智庫,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跨部會、跨專業的專業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