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減少醫療浪費 健保署擬推落實分級醫療

Foto

醫療體系分流 提升醫療品質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已經20年,一直是政府施政滿意度中名列前茅的模範生,在國際間也獲得非常高的評價。

但在「民眾一片叫好,醫界普遍叫苦」的情況下,確實也讓健保資源分配與經費運用上,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

健保醫療資源有限,如何讓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更專心投入急重症照護,一般疾病則由基層診所看診,是健保改革刻不容緩的議題。

為了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落實分級醫療,健保署擬推動未經轉診到醫學中心就醫,門診和急診將提高部分負擔,為此,健保署於10月20日委託環球生技月刊共同舉辦一場「推動健保法43條分級醫療」公聽會。

公聽會邀請各界專家、民意代表、政府部門代表共同與會,期望透過各方充分的對話,廣納眾議,以完善得來不易的健保資源,讓醫界、健保和全民三贏。

公聽會舉辦過程,健保署官方臉書粉絲團也首次透過直播方式與網友互動。

李伯璋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讓醫療體系分流分工 各自扮演好角色

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每年約有1,000萬的門診初級照護案件,這使得醫學中心的醫療人員疲於奔命,急診室人滿為患,病床更是一位難求,失去了原本設計醫院分級的本意。

為了讓醫療體系可以分流分工,各自扮演好角色,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健保署希望推動落實分級醫療、微調定額部分負擔,使民眾有信心到就近的基層診所就醫,讓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有更多人力投入急重症的照護。

目前部分負擔是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3條第3項規定,以診所及各級醫院平均門診費用的20%定額方式收取,不過,門診自行負擔費用從民國94年調整至今10幾年,都沒有調整。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3條也規定,提高財務負擔,推動分級醫療。然而考量自付額過高,恐影響經濟弱勢民眾的就醫權益。因此,目前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短期內將朝壯大基層醫療實力、擴大家醫計畫、微調定額部分負擔,以及鼓勵民眾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的方向努力。

楊志良 前衛生署署長、亞洲大學教授

分級醫療是手段 目的是醫療分流

分級醫療是手段,目的是希望達到醫療分流,最終目標是要提高醫療照護品質。

病患尋求最好的醫療照護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一定要到醫學中心嗎?

根據台大醫院研究,醫學中心有60%~70%的門診與2/3急診,都可以直接在基層院所獲得適當的處置和照護,沒有必要非得到醫學中心看診不可。

基層醫師大多受過專科醫師訓練,並在大醫院擔任過主治醫師,經驗與判斷診制能力都沒有問題,若小感冒仍堅持去大醫院,那多繳一點錢應該也很合理,這是每個人自己的判斷。

病患若能接受分流及轉診,一旦需要到醫學中心照護時,反而更有可近性。政府應該廣泛與民眾溝通並宣導分級轉診,畢竟民眾的就醫習慣不容易改變,這不是民眾的問題,而是制度設計的問題。

建議一方面加重不經轉診病患的部分負擔金額,但同時也應該提升住院及轉診門診的支付標準,透過醫療供給面及需求面的引導,雙管齊下。

侯勝茂 前衛生署署長、新光醫院院長

把有限的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調整部份負擔,第一個會影響到的就是醫學中心,但對的事情就應該要支持,

分級醫療要一步到位難度很高,目的在分流。我們應該從整體來思考,是否調高部分負擔後,也同時降低基層部分負擔,鼓勵民眾多利用基層醫療資源。

在醫學中心支付標準方面,收治未經轉診病患,支付點數要下降,但收治經轉診病患的支付標準則可以提高,鼓勵醫學中心收治經轉診的病患。

額外一提的,全世界推動健康保險的國家中,台灣的健保行政開辦費是全世界最低的,以前是1.7%,現在更降到0.7%,比起美國17%,這是金氏世界紀錄。健保雖然沒辦法讓醫界、民眾都滿意,也有許多缺點要改進,但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國人感到驕傲。

陳宜民 立法委員

越級就診加重部分負擔 讓病患回到基層

落實分級醫療是過去20年沒人敢碰的議題,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勇於任事令人欽佩。

站在國家的立場,用宏觀的角度來看社會資源的分配,如何把有限的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讓健保制度更完善,民眾的醫療品質也可以提昇。

以台大醫院為例,全院收入有60%是來自門診,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醫學中心應以收治急重症病患為主,如今看輕症卻成了最主要的工作。

因此,我贊成落實分級醫療,越級就診應加重部分負擔,讓輕症病患自然回到基層醫院就診,讓醫院分級制度落實,各自扮演好應扮演的角色,如此才是真正照顧到民眾就醫的權益。

干文男 全國總工會常務理事

落實家庭醫師制度 讓民眾自動分流

調高部分負擔對於收入不高的民眾,反而會增加就醫負擔,健保署應透過多元支付制度及落實家庭醫師制度,讓民眾自動分流,而不是限制民眾就醫的選擇。

我認為應該暫緩實施43條分級醫療,先提升基層醫院的人力、水準和設備之後,再來推動轉診制度分級醫療比較恰當。

沒有配套的醫療分級會造成階級化,「錢不是問題,沒錢才是問題」, 繳不出健保費的人大有人在。如果基層醫療的品質能再提升,基層醫院做好了,民眾自動就會分流,不要分階級了。

根據我所知,其實大家也不喜歡到大醫院看診,掛號很難掛,排隊要排很久,結果醫師只看3分鐘,民眾自己也會衡量時間成本是不是划算,我比較贊成人性化方式,把基層醫院做好,自然就分流了,根本需要政府來推動。

曾梓展 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

用支付制度 增強對自我健康促進的責任感

醫療制度要永續經營,必須先由支付制度增強國人對自我健康促進的責任感。增加部分負擔促進醫療分流是正確的措施。

現在健保制度讓醫療體系過度市場化、商業化,民眾就醫很自由,卻只要支付很便宜的醫療費用,造成民眾到處轉診,四處拿藥、做檢查,浪費醫療資源,把醫院當「hospital shopping 」。

病患不經轉診自行到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的誘因,是藥品部分負擔上限僅200元,而醫事檢驗的所有支出都無需負擔,就可以享有包山包海的醫療服務。

建議若不經轉診到醫院就診,藥品部分負擔上限提高至500元,醫事檢驗需自付10%,上限為1000元,才符合使用者付費的精神。

配套措施上為有轉診者仍依照舊制,而原本免部分負擔的弱勢民眾,也依然享有免負擔的權益。病人就醫要有合理限制,除了提升就診負擔外,藥費也要適當提高。

(本文節錄自《環球生技月刊》2016年11月號)

http://www.gbimonth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