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不要未審先判

Foto

近一年來,公股金融圈及財金單位機構的殺伐聲浪不斷,最為顯著的就是許多出身財政部國庫署,或金管會的公股行庫董事長,直接被立委民代、政論節目叩應名嘴貼上「國庫幫」、「財金幫」的標誌,點名下台,然而,這種「未審先判」,只從「出身」就直接論斷其專業性的作法,真的公平嗎?

 若從營運績效或是公司治理成效等角度來看,其實這些出身政府機構的專業經理人,表現並不遜於其他的民營金控、銀行,包括在去年因為慶富案而去職的第一金控董事長蔡慶年,雖然出身財政部金融局副局長、做過國庫署長,過去經營第一金控7年來,所帶動的獲利表現,也是有聲有色,至於慶富案的問題,比起追究銀行,當初國防部為何決標由慶富勝出,反而更應該追究,但這個苦果卻由公股銀行全部承擔,甚至成為民代抹黑、點名若干官署出身的公股董座不適任的藉口。

 此外,華南金控旗下華南銀,其紐約分行遭NYDFS提出金檢缺失,但歷經一年的交涉處理之後,終能免於被罰的命運,身為董事長,也是總舵手的吳當傑親上第一線全程參與調處過程、緊盯相關進度,NYDFS最終做成華銀免罰的決定,吳當傑可說扮演不容忽視的關鍵角色,即使是從金融圈調度其他專業經理人來,也不見得能有同樣的善果。

 上述例子至少證明了,並非出身官署的專業經理人,就沒有經營金融的專業。相反的,出身官署的專業經理人,對於金融業該有的職業道德、風險控管更加重視。就以TRF為例,遭到金管會重罰的銀行業者,沒有任何一家公股銀行入列,就知道經營管理階層對此採取高標準管理。

 檢視金管會過去二年來的裁罰名單、金額,更可發現民營銀行遭裁罰的情況,遠甚於公股銀行,政治人物罔顧現實,只因為「出身」,就先為許多公股董事長貼上「國庫幫」、「財金幫」的標籤、點名不適任,實在有失公道。

 而且,批判這些官署出身的公股董事長,若只是為了把位子空出來,做更多非專業的政治酬庸,對公股銀行反而是場更大的災難,真正有人事決策權的府院高層應該要睜大眼睛,千萬別被無謂的攻訐謾罵而扭曲其人事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