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舉行的「川金會」,川金固然是主角,但大陸、南韓與新加坡在這場歷史盛會裡,亦各有角色。過去我們言及大國博弈時,心裡總有小國遭殃的怏然,但是歷史正在我們眼前發生,強權崛起,小國也有發展空間,這一課有太多值得台灣研究之處。
東北亞局勢的戲劇性轉變,令人目不暇給,北韓同意去核,全球額手稱慶,尤其,兩韓都有和平統一的意願,南韓的感受應該特別深刻。南韓總統文在寅為促使川金會的實現,在美、朝之間奔波斡旋,為自己建立和平締造者的形象,去年他在5月10日上任時,大家絕對想不到他會扮演這個角色。然而南韓的務實與靈活,向來有例證。
二次大戰後,南韓亦為分裂國家,在冷戰時代,中共既支持北韓政權,南韓與台灣,別無選擇地成了盟友。面對不斷崛起的大陸,即使朝鮮半島敵對氣氛未解,南韓依舊想和北京發展關係。已逝世的大陸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遺作《外交十記》裡,詳細交待南韓因主辦1991年亞太經合會(APEC)部長年會,利用此機會,與北京眉來眼去,明著是與北京商量陸、台、港入會模式,暗裡是討論陸、韓建交細節。在南韓斡旋下,台灣得以加入APEC,這也成為南韓送給台灣的分手禮。
至於擔任川金會東道主的新加坡,雖然花費新台幣4.5億元,但如總理李顯龍所說,「這場眾所矚目的盛會能在星國舉行,再次確認星國開放、安全的國際形象。」無論川金會的後續是否如李顯龍所說「開啟區域發展新方向」,新加坡的投資是有利無害。
相對於川金會,2015年底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原也可能帶領區域走向新方向,但可惜的是蔡英文在2016年贏得政權後,兩岸之間竟無交流,馬習會開啟的機會之窗就此關上,台灣錯失歷史機遇,實在扼腕。
對大陸而言,如果不是有十足自信,不會支持金正恩與川普相會,何況朝鮮半島若能因去核化而步入統一協商,亦符合大陸的議題設定。至於美國,在解除東北亞的核彈危機後,未來可能會更關切南海利益,美陸之間的較勁若轉強,勢必牽動台海局勢,台灣能自保嗎?
日前訪談前副總統呂秀蓮時,她率直表示,原本敵對的兩韓都能坐下來討論彼此的未來,台灣為何不嘗試?大陸崛起是事實、兩岸是「遠親近鄰」也是事實,無論是邦聯、聯邦,或更有創意的安排,都值得我們以兩韓為借鏡進行研究。
希望蔡英文總統也有這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