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輪替屆滿兩周年,開始進行下半場。雖之前蔡總統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數據讓她頂住四方砲火」,但其「亮麗表現」卻又無法拉抬已不斷下滑的民調數據。亦即過去兩年以來,政府高舉「改革」旗幟推動各項政策,並未讓台灣的社會消弭對立邁入和諧、經濟擺脫陰霾步上坦途,而是呈現社會充滿「茫」然與經濟陷入「困」頓。
為何民眾對蔡總統執政以來迄今的所作所為無感?探究其癥結,其實可以將背後原因歸咎於其在執政上,或許受到本身個性限制與意識形態影響,過度自我沉浸於掌握權力的迷惘,始終抱殘守缺已飽受批評之理念。再者,在處理上缺乏理性溝通,甚至無視社會氛圍,採取先射箭、再畫靶作法,誠如在管理實務上所指出的「確認偏差」,使得部分政策因藍圖模糊、程序暴衝,而引發民眾心生疑慮或產生恐懼。
亦即蔡總統在執政上,並未將核心聚焦於「民之所欲」政策,而是「自以為是」以政黨利益為前提,例如:一例一休調整忽略產業型態差異、年金改革操作世代仇恨族群對立、不當黨產追討濫權違背憲法精神等;再者,重啟「南向」政策缺乏整體策略、前瞻建設計畫粗糙罔顧財政紀律、兩岸關係緊繃波及企業市場佈局等。這些背離現象,在無形中不斷暈染,導致民眾對政府的抱怨升高、信心下降,已成為蔡總統未來在完善台灣社會經濟上迫切需要補修的學分。
先從低薪狀況來說,特別是青年低薪的現象十分嚴重。依據GDP所得分配資料統計顯示,雖受僱員工報酬從2001年的5.17兆元增加至2016年的7.51兆元,但其占GDP的比重從50.9%下降至43.8%,創下歷年次低;相對同一期間企業分配盈餘占比則是從29.8%上升至34.6%,呈現逐年增加趨勢。由此說明,現行租稅制度扭曲,使得受僱員工並未隨著企業盈餘增加分享,陷入低薪魔咒。
再就所得分配而言,尤其是家庭負債之比重持續升高。雖政府認為人均所得逐年增加,但卻又忽略家庭負債比重呈現惡化趨勢。依據德國安聯金融集團「全球財富」報告指出,最近三年台灣家庭負債不斷增加,從2014年的14.18兆元成長到2016年的15.16兆元,平均每戶家庭負債168.5萬元。若以2016年其占GDP之比重達到87.5%來看,不但超過全球平均的64.6%,而且超過亞洲平均(不含日本)的46.6%,僅次南韓,名列全球前茅,顯示所得分配惡化。
此外,投資意願持續低迷。去年5月台灣股市超越萬點之後持續熱絡,台股市值從27兆元增加至35兆元,在表面上此一數據,似乎顯示民眾對蔡政府的信心超越馬政府執政時期。雖股價愈高代表企業籌資能力愈高,將有助於提高國內投資率;但去年國內投資率僅有19.78%,創下8年以來新低。也就是說,這些台股泉源並未扮演資本市場中介角色帶動實體經濟功能。
另一方面,能源政策轉型進退維谷。雖政府夢想2025達到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燃氣50%、燃煤30%完成「非核家園」願景,但這些項目在發展上除必須通過環評審查外,無法忽略其運作所涉及的土地、運輸、儲存、天候、海象等風險限制,尤其進口燃氣極易受到國際因素影響。亦即在推動能源政策轉型上,與其民粹盲目追求夢幻願景,不如務實面對既有環境條件,同時規劃最適能源配比,採取循序漸進發展,否則難以擺脫缺電陰霾。
最後,則是兩岸關係陷入僵局。2016年5月以來迄今,在意識型態糾葛下始終以模糊的態度迴避「九二共識」,造成兩岸關係從2008年5月以來的「熱絡」景象急轉直下呈現「冰凍」狀況,使得台灣經濟直接受到影響。同時,為了降低對中國大陸之依賴,重新啟動「南向」政策,更是將台灣既有的利基條件拱手讓人。此一政治考量頗讓台灣產業喪失許多市場布局機會,已嚴重地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相當程度影響。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面對上述日積月累、並非始於今日待補修的社會經濟學分,不論是結構性限制抑或是循環性問題,唯有主政者拋棄預設立場、決策者敞開心胸雅量,以及擺脫「完全執政」迷惘、割捨「已知定見」思維;同時,必須以正確的「方法」和「態度」,替代模糊「數據」或「感覺」,如此始能讓台灣的社會經濟真正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