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環保議題應讓數據說話

Foto

台灣地小人稠又沒有天然資源,所以提升經濟、發展工業、拓展外銷是最重要途徑,也是蔡總統任內的施政重點,但現實面卻是投資環境不佳,當然這除了大環境因素,如國際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戰開打、兩岸關係低迷、對內五缺問題嚴重,另一關鍵因素,有些人有反商仇富情結,環保人士有成見的反對工業,而部分學者、名嘴、甚至政治人物,更以不實的環保數據、錯誤的資訊推波助瀾,而地方政府主管又加以附和,以致重大投資案動輒數年未能審查通過,舊投資被批判,新投資被阻擋,對此種現象,中央主管機關卻常視而不見。

 數字就是數字,證據就是證據,為應證上述所言,特提出一些被誤導的環保議題,希望能讓數字說話,依證據行事。

 一、工業不是空污PM2.5的主要污染源

 依據環保署長期觀察,PM2.5每年第一季及第四季是高峰,第二、三季是低谷,一年四季運轉的工廠,不可能在第二、三季天氣好的時候停產,所以第一、四季PM2.5比較高,主要還是東北季風,也就是境外輸入的影響。

 由2013年至2017年觀察,PM2.5每年逐步降低,空污是逐年改善,但未讓百姓知悉,依據環保署公布資料,台灣PM2.5來源汽機車佔36%、大陸傳入佔27%、工業佔25%,在工業25%中,電力佔2.9%、石化產業2%,外界特別是環團、政治人物僅追究工業污染,實與事實不符,環保署所公布的PM2.5數據,其計算方式有二種,一種只計算境內的數據,另一種包括境外移入,另數據亦有三種版本,環保署李署長在三三會提到電廠佔PM2.5的比重9.9%,是只計算境內且採最嚴苛的學者吳義林提出之數據,李署長未說清楚亦有誤導大眾之疑。

 二、燃煤不是空氣污染的元兇

 政府擬定2025年為「非核家園」並將能源佔比調整為綠能20%、燃煤30%、燃氣50%,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世界各國制定能源政策,主要考量「穩定供應」和「成本低廉」也就是「基載電力」,所以先進國家如美國、澳洲、英國、德國使用燃煤與核電合計佔比都超過50%,仍是基於燃煤與核能發電都是穩定的能源,台灣核能與燃煤佔比達58%也都屬基載電力。

 在新能源政策中,天然氣因需存放於零下165度左右,運輸進港有危險性,且受天候影響,儲存昂貴,太陽能及風力發電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且成本高,都無法成為基載電力。

 由於燃煤有低成本、供電穩定的優勢,且以目前燃煤技術和天然氣發電機組的空污排放量幾乎相同,而燃煤電廠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粒狀污染都低於國家標準甚多,外界為了要減少空污而反對燃煤實有很大誤解,最近深澳燃煤電廠更以反空污為理由將之政治化更令人痛心。在缺電問題頻傳,實不宜禁止燃煤,而2025年燃煤燃氣佔比更有再調整的必要。

 三、化工廠員工比鄰近居民壽命長3年

 一個比較有趣的話題,一般認為化工廠員工容易受到污染、感染疾病、縮短生命,事實不然。依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榮譽研究員在任職美國雪佛龍化學公司時,研究化學工廠的化學品對員工健康的影響,他發現員工暴露在有化學物質的環境中,濃度比一般民眾高出約10~100倍,但平均壽命反比鄰近居民高出3年,六輕麥寮廠區作業員工,空氣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暴露監測結果均遠低於國家管制值,此乃因化學工廠內禁止吸菸、吃檳榔及喝酒、上班生活規律所致。

 另外,GDP大於2萬美元的已開發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德國、台灣,平均壽命80歲左右,GDP小於2萬美元之開發中國家如俄羅斯、中國,平均壽命70歲左右,未開發國家平均壽命小於60歲,可見經濟發展與否及飲食生活習慣才是影響健康及壽命的因素。

 數據是最好的說帖,讓數字說話,依證據行事,所以環保署應提供民眾正確的環保資訊,對於環保人士、學者、名嘴、政治人物所發表的錯誤或不實資訊、數據,應即時以正確的數字或證據澄清,以免誤導民眾,同時對節水、節能、減碳、減汙具有成效,如低於國家標準者累進獎勵(如稅費減免),對於不符國家標準者累進處罰,如此獎罰並行的措施,必能產生環保改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