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有感

Foto

日前(7月1日至4日)筆者在臺北參加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

 筆者在1970年被選為院士,此後每兩年必來臺灣參加院士會議,與其他的院士會面交換意見,並有機會瞭解臺灣經濟發展的近況,或能向臺灣政府提出建議以驅進臺灣的經濟發展。

 回顧中央研究院的歷史,中研院在1948年3月選出第1屆院士,並於同年9月在南京舉行第1次院士會議。此後因戰亂,中研院遷至臺灣,於1957年在臺北舉行第2次院士會議,當時並未舉行院士選舉。1958年第3次院士會議時方選出第2屆院士,次年(1959年)第4次院士會議選出第3屆院士,1962年第5次院士會議選出第4屆院士。此後,院士會議每兩年定期舉行並選出院士,2018年是由第33次院士會議選出第32屆院士。

 根據研究院的慣例,在開院士會議開會前一天的晚上,總統會邀請院士與配偶參加晚宴,歡迎他們來參加會議。開會的第一天,政府的有關部長向院士報告近兩年來有關他們負責的主要工作,徵求院士對工作發表意見。此後院士們討論國家的重要問題並提出建議。開會結束後會把建議提交政府考慮,如適當的話,政府便會執行。在今年的院士會議的前一天,蔡英文總統邀請院士與配偶參加晚宴,十分熱鬧,但是開院士會議的第一天政府的有關部長沒有參加院士會議向院士作報告,會議的議程只限于選舉新院士,十分可惜。

 中央研究院分數理科學、工程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及社會科學四組。由每組的院士們提出該組的院士候選人。要當選為院士,候選人必需獲得該組院士三分之二的票數和全體院士二分之一的票數。根據上述方式選出約十多位院士以後,在一般情況下,院士們會認為被選出院士的人數不足,建議再多選幾位。在今年的院士會議,也有第二次的選舉。

 中研院現有院士277人,其中數理科學組66人、工程科學組58人、生命科學組92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61人(國內103人、國外163人、大陸11人)。

 大多數的中研院院士,在各領域有顯著的成就,臺灣政府應當利用他們以促進臺灣各方面的發展,包括科學、教育、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在開院士會的時間,院士們已在臺灣,他們一定願意提出寶貴的意見幫助臺灣政府議定適當的政策,但是這次開院士會議時,臺灣政府沒有好好地利用他們。

 有少數院士在臺灣南港中央研究院工作,但大多數在院外工作,不少在美國工作,但他們都能參與研究院的工作,他們常收到院長或院幹部的信,徵求他們對某些重要問題的意見,或告訴他們有關研究院的重要消息。因此不論院士在任何地方居住,他們與研究院的聯繫是密切的。

 筆者每次參加院士會議時,不但有機會與院士們見面,互相交換意見,也有機會訪問在臺灣居住的朋友,向他們瞭解臺灣近兩年來發展的情況。據我所知,臺灣居民生活安定,但在大學教育方面,臺灣大學教授的待遇比中國大陸大學教授的低,有不少臺灣的大學教授赴大陸任教,以致臺灣各大學師資不足。我希望臺灣政府在台大建立待遇高的特聘教授十數位,來增強台大的師資隊伍,並提高台大的教育水準。臺灣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最低限度是亞洲一流的大學,才能穩固臺灣在亞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