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在今年8月2日宣佈成立「區塊鏈應用及發展研究所」,理事長賴正鎰表示,區塊鏈為一項新興技術產業,在台灣卻碰到許多既有法規的問題需要鬆綁,商總將全力支持區塊鏈技術與業界自律,作為區塊鏈產業與政府各機關之間溝通的橋樑。擔任共同發起人與榮譽所長的余宛如立委則指出,目前正針對亞太區塊鏈發展協會交易所自律組織的執行細則,與金管會、律師及會計師進行討論,釐清首次代幣眾籌(ICO)的法律灰色地帶。政府目前已積極走在穩健鬆綁法規的路線上,可望給予區塊鏈產業一個友善、開放的空間。
除此之外,國內公股銀行也積極發展區塊鏈技術,第一銀行正應用區塊鏈在內部小規模的創新實驗,彰化銀行則是成立內部區塊鏈技術研發小組,培養區塊鏈技術研發人才,並自建區塊鏈系統「轉帳系統Hyperledger」,布建區塊鏈基礎建設。華南銀行則於去年就已投入HNOTE區塊鏈技術,並擔任財金公司企業金融區塊鏈小組召集人。台企銀與土地銀行也已規畫「金融區塊鏈函證」系統,自動發送與回覆會計師查核企業之銀行函證。
「區塊鏈」自2017年下半年異軍突起,在媒體與社群之間,連同著「去中心化」、「價值聯網」、「下一個世代的網際網路」、「下一個google、Facebook」、「顛覆性技術」等字眼連袂出現。美國資訊科技研究暨顧問公司Gartner預估,至2025年區塊鏈的商業價值將成長到逾1,760億美元,到2030年將逾3.1兆美元。
在這兩年爆發性的成長下,雖然有利於整體區塊鏈技術發展,但同時也帶來許多負面的效應,詐騙事件頻仍、資金募集扭曲、遊走於灰色地帶的商業模式等。因此,面臨的挑戰將來自於諸多複雜的面向。首先是在技術上,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尚無法取代目前的行業標準,如交易速度、中心化監控等。其次,分散式資料庫存在的數據一致性(Consistency)、服務可用性(Availability)、分區容錯性(Partition tolerance)之CAP問題,將使區塊鏈技術在安全、效率以及去中心化之間形成難以同時改善的障礙。第三,區塊鏈雖然能保證紀錄於資料庫中的數據難以竄改,但無法保證輸入的資料是否正確,數位資料對應的實體物品是否被破壞、移轉、遺失等,並非單純透過區塊鏈就能解決的問題。
除了技術問題仍待突破,區塊鏈的應用與價值亦有待各界的努力。例如區塊鏈技術對一般大眾仍有段距離,洗錢、詐騙等負面資訊與區塊鏈領域連結,可能加大民眾對於區塊鏈技術的誤解。另外,區塊鏈的目的所要解決的是系統中的「信任」問題。反之,若「痛點不痛」,如系統中「不存在」信任問題或解決信任問題的成本遠高於延續舊系統,區塊鏈技術將難以進入商業化階段。最後,分散式系統需要全新的監管技術與法規環境進行治理,增強資訊安全與確保經濟效益。如監管機構如何因應去中心化數據機制,規範資訊透明度、身分管理與共識系統?
在區塊鏈發展策略上,可由核心技術與擴展價值兩個層面進行思考。在核心技術部分,如同前述,區塊鏈仍有許多技術問題有待解決。而目前亦有不少解決方案正在研擬,如透過擴容、側鏈或分片的方式解決交易效率與CAP的問題;結合感測器,解決實體與數位資產的問題。然而,區塊鏈的真正價值並不在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必須搭配痛點解決、目標場景以及合作夥伴。首先要思考我們「為何」要解決這些問題,而非我們解決了「什麼」問題。如大型跨國企業上下游供應鏈既廣且深,錯帳成本與風險較高。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智慧合約可有效解決這項問題,因而出現了解決供應鏈問題的Hyperledger Fabric技術。
另外是價值的擴展,借力使力。區塊鏈技術仍在快速地迭代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發改進,不但能降低從底層架構開始打造的風險與成本,亦可同時解決技術與應用之間的缺口。如我國新創企業BiiLabs與台北市政府合作,在IOTA的架構上打造Tangle ID (數位市民卡),將Tangle應用於智慧城市計畫。此外,配合區塊鏈技術與應用的衍生需求,亦具備龐大的商業價值,如礦機以及挖礦晶片,在比特幣等多種加密貨幣大放異彩之時,價格水漲船高;台灣新創庫幣科技(CoolBitX)因應虛擬貨幣交易需求,開發加密貨幣硬體錢包(CoolWallet),則是獲得日本金融集團SBI的策略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