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打造智慧城市 從創新制度與機制流程著手

Foto

今(2018)年底的縣市長選舉進入倒數計時,全台各個縣市長參選人皆以「打造智慧城市」為競選主軸,「智慧城市」也被視為反映「城市競爭力」評比指標之一。但是,訴求「打造智慧城市」就能夠反映出具備良好的城市治理能力嗎?

 全球城市發展都面臨「環境保護」、「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三大面向的問題,依據聯合國發佈《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希冀各國能夠解決城市發展導致的失衡問題,邁向17個永續發展的目標。因此,城市治理的目標應是促進城市成為「宜居永續城市」的發展願景,而「智慧城市」為推動手段,須善用智慧科技以解決城市問題。

 智慧城市的核心概念必須是「有願景」、「以市民為中心」、「數位化」、「開放又合作」的城市,由利益關係人主導和推動智慧城市的服務創新轉型,公部門必須促進橫向溝通,串聯跨局處協作,以及創新公務文化,才能協助智慧城市政策和執行方案的落實。但現階段公部門面臨以下挑戰,包括財政窘迫、法規規範和行政程序限制、跨局處協作困難、缺乏與民間私部門協調溝通的橋樑及媒合的平台等。

 因過往傳統公共服務是以政府為中心,由上而下(Top-down)的供給推動方式,提供人民公共服務;而現今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創新轉型,是以市民需求為中心,由下而上(Bottom-up)的需求拉動方式,提供「人民有感的公共服務」,所以公部門必須建立起創新制度和運作機制流程,提供私部門「業界有夢的實證機會」,才能整合新創公司、產、學、研的力量,共同承諾和一起努力,讓新資訊科技服務經由實證場域的試煉後,可以再驅動更多元的智慧化服務產生,並且降低早期採購使用的不確定風險和經費浪費,能夠加速帶動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創新轉型。

 以善用智慧科技解決「環境保護面向」的「潔淨水資源」問題,同時也獲得「2018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的「翡翠水庫智慧化管理實證計畫」為例。翡翠水庫蓄水範圍達1,452公頃,為臺北都會區之長期水源,因水庫場域廣大,以有限人力進行水質、邊坡之資訊蒐集或人、車管理甚為不易。因此,臺北市政府資訊局、臺北智慧城市辦公室和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進行跨局處協作,於翡翠水庫半封閉場域內,建置以低功耗廣域網路(LoRa)為基礎之物聯網管理系統,改善大壩區域無線網路的傳輸環境外,並且規劃導入人、車、船定位追蹤監控系統,設置電子圍籬與門禁示警通報平台,以利人員管理同時掌握水庫動態資訊。此外,亦用此物聯網管理系統設置水文站、氣象站、大壩測傾管等監測設備,將相關環境監測數據上傳到管理平台,作為備援資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