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台灣的價值如何創造

Foto

最近參觀當代藝術館「穿越正義」展,這個主題頗具挑戰性,策展人黃建宏說「去年是宣告解嚴30年,也是全世界舊政治體制因社群運動瓦解的源頭。儘管如此,80後大量的轉型正義,並未轉到社會正義的保障(即共享社會價值、平等與權力資源的公平分配),幾乎沒有一項有進展,甚至還倒退,尤其是全球性無政府主義行動烽火連天、貧富差距更加惡化,年輕世代、中間世代面臨更大的困境。「穿越-正義:科技@潛殖」試圖重新思考科技與民主,穿越現在「正義/不正義」的二元框架,在原框架外找尋另類選項。

這個展覽雖然沒有提出具體的另類選項,只提出個人與社群如何以創造性的方法實踐新選項?但從問題到實踐,確實需要全民有創造性的想法。

 在此,個人提出幾個方向:

一、別迷信抽象的普世價值,落實個人的行為價值。

我們常常聽人家高喊民主法治或平等自由是普世價值,然而,在個人行為上則毫無體現自由中的尊重別人,民主中的理性和諧,反而如同黃建宏說的陷入正義非正義的二元對立。因此個人認為,直接連接個人的「有愛,修己」,才是普世價值,民主、市場都還不是。

我們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善良的案例,如這5年來社會局推動的小作所(20人以下的社區弱勢工作所),就吸引社區有愛心的退休族加入創造弱勢族群生命價值的行列。更有如三山吾鄉、點點善的社會企業,為身心障礙者創造社會價值,非常令人感動,可以說有愛才是普世價值。這些機構能夠成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修正自己而非修正別人。在照護弱勢創造價值的過程,他們都配合他人的需要隨時自我調整,以發揮對方的潛力當做設計的重點。可以說,修己才是落實有愛的基礎。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才真正讓各國嘆服,才是普世價值。

二、把企業的自我修行作為社會進步的動力。

最近對於企業的社會責任引起高度重視,除了現實面全球所有的評鑑機構紛紛把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努力做為投資評級的重要考量外,在消費者保護及民眾抗爭意識提高的狀況下,做好企業的自我修行,也是適應未來的必要。

更進一步來說,企業組織已經成為最有可能創新價值的主要動力,故與其寄望於嚴重受政治考量左右的政府來推動社會改革,莫如寄望於企業的自我修行。任何企業少則數十人多則數萬人,如此大的群體,如能產生善的動能共振其周邊效應是極大的。例如節能減碳,透過金融業逐步執行赤道原則,鼓勵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轉型,及避免擴大投資,比政府的監管應該更具力量。

 再以公益來說,企業只是捐錢做公益慢慢過時,現在更進一步運用企業品牌、據點、能力,及員工實際協助地方弱勢賦予能力,並整合資源做長期培育,已證明是較具社會效益的模式。台新銀行你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11/1開始投票。這個平台整合民間企業基金會投入資金、並邀集企業天使團共同去培養團體的能力,並聯合信義房屋基金會、輔具社企,進入社區老化改善,足證企業若有心發起「正向循環、永續經營」的運動,潛力是無窮的,透過行善的流程,企業也展開自我修行,打破既有唯盈餘是圖的傳統框架,藉由價值創造,得到顧客與社會的信賴,實是利人因而利己的行動。

三、藉事修心,及早知天命:

市場經濟有其效率的優勢,但也發生很多災難,如利用訊息不對稱巧取豪奪,為了極大利潤製造負面外部性(如空汙、濫墾、食品添加、問題成屋…)

 這些發生意味著大家還有功課。

發生,等於功課,結果等於成績單。知天命就是:從發生中看到自己的功課!企業跟人一樣要及早「知天命」」

 企業領導帶頭修,修心地光明!只要企業由上而下都在修心地光明了,那麼做企業就是行道!台灣這種企業愈多、未來就愈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