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艱困的愛比好人文化要好的三個理由

Foto

我在工作上有很多傾聽的機會,每天我都很榮幸,能夠和來自全球的領袖互動。

最近這些領袖在描述本身組織文化的現況時,越來越常在對話中提到一個詞彙,讓我不禁產生很多好奇。

這個詞彙就是「好人」。

明確地來說,我會聽到這類說法:「我覺得我的企業太好了。」以及「每個人總是對彼此十分友善,但有些地方總覺得怪怪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

這些所有關於「好人」的描述讓我不禁開始思考:所謂「好人」實際上造成的傷害是否大過好處?

要想真正了解這種「好人」的概念,我們需要回溯過去……

如果你有兄弟姊妹,或許你對這種說法十分熟悉:「對你的弟弟/妹妹好一點!」如果你是家中的獨生子女,或許你聽到的是:「對別的孩子好一點!」對他人好一點是我們在孩童時期共同受到的訓誡,對嗎?

我還記得自己在十歲、十一歲時發生的一件事。我很生氣,因為姊姊沒有把我最喜愛的錄音帶(啊,當時是八零年代)還給我。

我把錄音帶借給她,是因為想當個好人,想表現出姊妹之情,但無論我「好好地」跟她說多少次,她就是不願把錄音帶還給我。而我沒有直接當面向她索討(因為我知道這只會升高為尖叫大賽,最後讓我們兩人都身陷麻煩),而是轉而向媽媽告狀。

我告訴媽媽發生了甚麼事,希望她能幫我把錄音帶拿回來,但她的反應是;「貝絲,妳不能對妳姐姐好一點嗎?就放過這件事,這一陣子先聽其他的錄音帶。」

我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有多挫折。放過這件事?那是我的錄音帶!我不想「放過這件事」!我想要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但盡管我充滿了挫折感,我還是遵從母親的囑咐,「當個好人」──把錄音帶讓給了姊姊。
而在那層薄薄的好人面紗之下,憤怒與怨恨悄悄地滋長。

當好人的感覺並不好,而且我並沒有因此而拿回錄音帶。

當好人不一定都是對的

如今我回顧這件事,那幾個字依然在心裡悄悄啃噬著我──就「放過這件事」,換句話說,不要讓這件事對妳造成困擾,但如果這件事已經產生困擾,該怎麼辦?然後呢?

有時,當好人的行為會讓我們掩藏真正的自我。我們藏起自己真正的需求或感受,避開真正的問題,結果甚麼都沒有解決。更糟糕的是,我們可能陷入深深的憤恨,感覺自己受了不公的對待,卻無力處理。

如今我放眼觀察今日的企業現況,並回顧我和企業領袖所進行的這許多對話,感覺似乎兒時的教訓又再次出現在我們的成人信念裡──我們鼓勵大家「當個好人」,而且不斷受到提醒,說到頭來,當個好人對我們自己、以及對我們的團隊,有多大的好處。

「當個好人」可以建立信任,「當個好人」可以強化團隊的凝聚力,「當個好人」可以讓大家感覺快樂、投入工作。但這些說法是真的嗎?

如果「當個好人」只是表面功夫呢?如果「當個好人」只是為了逃避需要進行、也想要進行的真實對話呢?「好人也可以功成名就」(NICE GUYS CAN GET THE CORNER OFFICE)的作者羅斯.艾德曼(Russ Edelman)就指出:「當個濫好人可能會妨礙妳的生涯發展,並消耗妳的業務時間與成本。」

艾德曼針對五十名企業執行長,調查了「當個濫好人」對他們事業的影響,這些執行長回答道,「濫好人」的行為,每年會讓他們的總收入損失百分之八──百分之八!

艾德曼繼續指出,太想當好人的主管,要自己做決定會很困難。

他們不希望沒有徵求他人的想法或反饋意見,因而得罪他人,於是在進行決策時,會設法聽取每個人的意見,因而浪費許多時間,甚至導致錯失良機。

太想當好人的主管也會忽視、而非正視問題。他們會擔心傷害他人,因此會逃避臻至成功所需的關鍵對話。
我們在勁道公司,深諳對話就是進步與改變的觸媒的道理,大家討論的內容──以及,更重要的,討論的方式──會決定未來的一切發展。

有效率的領袖也會明白這一點,因此他們會邀請他人進行真實、開放而誠實的對話,而要想把「好人」文化,轉變為著重成果的文化,這類對話是絕對必要的。

這些領袖不會只想當個好人,而會致力於真實、有時甚至是赤裸裸的對話,來推動成功的結果。

本文節錄自「管理雜誌」541期
http://www.harment.com/oc.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