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回歸20年,香港的角色

Foto

回歸20年,香港的角色隨著中國的開放,不斷變遷。長期以來「積極不干預」、以法治為後盾的金融監理氛圍﹐造就香港與國際接軌。

 打從中國開放以來,香港就扮演中國對外門戶。香港在大陸開放前是國際通往中國的樞紐;在大陸往外走的時候﹐香港又成中國邁向國際化的窗口。

 大型國企、銀行,紛紛在港上市(H股)、融資,藉由香港金融中心平台,習得遊戲規則,接軌國際。2003年大陸重用香港市場與國際市場聯繫的優越性,開啟人民幣國際化實驗場,准許香港居民開辦人民幣存款。2010年建立人民幣清算機制,准許跨國公司以人民幣發債、籌資在大陸使用。建構香港成為陸資對外籌資、跨國企業進入中國等廣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

 香港式微?

 隨著大陸開放、人民幣國際化(進入國際貨幣基金SDR特別提款權)、上海的崛起,近年來香港式微聲不斷。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回歸20週年前夕公開表示,香港多年所累積的獨特優勢,不容易被取代。香港20年前只是一個區域性金融中心,今日已進入國際金融中心的行列。

 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為大陸做了3件大事,轉口貿易、直接投資及發展資本市場,在過去的20年內,香港解決了中國龐大的融資需求,巨型國企陸續來港上市,港股市值由約3萬億港元,增至接近29萬億港元,增幅近十倍。目前中國已由過去缺乏資金,轉變到今日資本輸出。他預計,未來20年香港將轉化為內地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領先的離岸風險管理中心及內地的全球資產定價中心。香港未來20年角色轉變,將由國際資金進入大陸的門戶,轉為中國對外投資的樞紐。

 積極調整角色

 「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制度紅利,是競爭利基,一時很難取代。重要的是港人務實,已經快速的調整角色,轉成中國對外資本輸出的窗口,以及企圖爭取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香港亞洲金融風險智庫主席鄔思彥說。

 鄔思彥指出,中國目前為世界經濟與貿易的龍首,單靠製造業、對外貿易不足以提升產業結構,直接對外投資、資源取得、企業併購取得高品質資產,如歐美先進國家的技術、品牌、市場等,是最快捷的方法。

 香港多年所累積的獨特優勢-香港金融業對大陸的理解,架接香港與國際市場的接軌等,香港仍將是中國企業設立海外總部的首選。去年下半,隨著陸企國外併購潮的出現(取得先進技術、減低人民幣貶值);以及中資企業積極投入香港地產及公共建設開發案(如啟德機場舊址)等大型籌資案,成為支撐香港聯貸市場的主力。香港金融局統計,2016年香港銀行業信貸(放款)市場成長6.5%,是香港信貸市場成長動能。

 中國四大(工、農、中、建)國銀及主要銀行等皆在香港駐紮重兵,香港金融業50萬名的人力,可以供應所需專業。他以最近香港的經濟指標說明:全港第二季失業率為3.2%,是2003年SARs以來最低的時候; GDP成長2%,金融機構密集的中環辦公室租金則是歷來最高點。中資銀行已替代歐美國際大行成為市場主力。香港在發展上,非與上海競爭,是相輔相成;香港也爭取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支援深圳高新企業,扮演珠三角對外的門戶。

 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

 鄔思彥指出,大陸總理李克強於今年十二屆人大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計畫-仿效美國舊金山、矽谷地區,建立連成一氣的科技創新產業經濟區塊,是港人積極投入的最新重點。粵港澳大灣區涵蓋香港、澳門及廣東省9個城市,整個灣區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GDP規模1.3兆美元(約台灣的2.4倍)。其中深圳已經發展為中國第三大金融中心,以及新高科技專區(無人飛機全球市場佔有率達40%的大疆科技、騰訊、華為總部都在這裡)。

 香港是傳統金融重鎮,深圳新產品可以香港做試點,香港則可以替深圳新高企業找金融資源。珠三角西部仍有廣大的區塊,可供階梯產業的發展。經由港珠澳大橋聯繫,區內城市可在一個小時車程內往來,發展金融、產業、文化、環保、醫療、交通、教育功能兼具的生活圈。

 台資銀行與台商的契機

 根據大陸推行特區開發的歷史軌跡來看,珠三角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點、民企最多、政府介入最少、為大陸最具活力的地區。珠三角為台商最早駐足地區,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資料顯示,自1991~2016年核准台資企業赴廣東省投資共計12,961家,投資總金額約308億美元。這些尚不包括1991年以前、未經報備自行前往的台商。目前仍留在當地多屬技術成份高的台商,且熟悉區域發展的生態。另一方面,台資銀行香港分行一直是台資銀行最賺錢的市場;多家銀行的香港分行獲利皆勝過紐約、倫敦、新加坡等金融中心,以及近年新崛起的上海分行。根據金管會統計,2016年我國全體銀行海外分行稅前盈餘56%來自香港與澳門(澳門有華南、一銀、永豐三分行);盈餘總額達6億6千萬美元、約200億台幣;超過三商銀任何一家獲利總和。英殖民時代建立的制度紅利,中國崛起的地緣關係,以及台商近30年來的奠基,是香港成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以及台資銀行海外獲利的最大關鍵因素。台資銀行經由香港進入大灣區,仍應是時機。

 一位布局香港多年的台資銀行高階主管分析,「香港自由、外匯沒有管制,業務範圍廣;法治體系好、有效率及廉潔的公務部門。大陸規定繁複,各地自貿區都不一樣。香港與大陸相互銜接,從中尋找商機。」香港的資金還可以供應到全球各地海外分行。台商群聚效應,配合台資銀行專擅的中小企業融資、以及香港金融中心的累積經驗(華南銀行香港分行於1993年設立),台資銀行與台商未來在大灣區的極具發展空間。